海豚一种是非常聪明且社会化程度很高的动物,科学家通过对海豚的语言、行为以及大脑结构的研究发现,它们与人类有着很多共同点,特别是海豚的大脑皮层与人类非常相似,不仅具有分层,同时每一层也控制着不同的功能,例如信息处理、高级认知、感官等。
【资料图】
并且海豚的脑形成商数(EQ,即一个物种大脑实际容量与其他同类型物种大脑容量预测值的比例)在哺乳动物中仅次于人类,这也让它们拥有了不逊色于人类的交流能力。
生物之间如何交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了解下什么是交流。
从广义上来说,交流就是信息的传递,任何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都可以称为“交流”。比如现代计算机的交流方式是基于通信协议,该协议可以让计算机服务器、GPS卫星、网络浏览器等终端接收和发送数据。
而在动物王国中,交流信息的能力也依赖于类似的通信模式,包括听觉信号、视觉信号、化学信号等等。例如蚂蚁会利用化学信息素与蚁群中的其他成员共享情报;蜜蜂则会通过复杂的舞蹈来传达位置,让其他蜜蜂知道富含花蜜的花朵的方位和距离。
但交流的方式并不一定要越复杂越好,搞得像加密电报似的,有时候直观地表露出来可能更简单。比如一头雄性公鹿长着一对巨大的鹿角,很明显地就传达了一个信息:别惹我,我又粗又强壮!
不仅仅是动物,植物也深谙其道,许多种类的花朵在我们肉眼看来如往常一样,但在紫外光照射下又是另一番光景,原本纯色的花瓣浓缩到了花瓣中心,这其实是专门为了吸引能看到紫外光的动物而进化的。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能与同一物种的其他个体以及不同物种的个体以不同的方式交流。这么理解可能有点复杂,用一句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海豚会模仿
海豚拥有多种不同的交流形式,其中最重要同时也最常用的当属声音。
宽吻海豚宝宝在出生一年后会形成自己的“标志性”哨声,其作用类似于人类的姓名。
小海豚可以通过哨声与其他海豚保持联系,如果发生迷航或脱离群体的情况,还能使用自己的哨声呼唤亲人朋友,甚至它们还能模仿母亲、朋友和其他同伴的“标志性”哨声,以此获得其他海豚的注意或者寻求帮助。
科学家认为,海豚超强的声音模仿能力或许来源于儿时海豚妈妈的声声“呢喃”。
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会对着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发出低沉或高音调的声音,这种声音被称为“妈妈语”,而这种说话方式被认为是婴儿牙牙学语的萌芽,可以学习音节与单词之间的界限。
“妈妈语”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语言模式,在非人类物种中几乎不曾发现。但在一项长达34年的海豚口哨声研究中,研究人员表示,海豚可能也会使用“妈妈语”。
他们发现,雌性宽吻海豚在与幼崽交流时会改变自己“标志性”哨声,有时候会提高或降低自己发出的哨声音调,与人类对婴儿说话时的行为非常相似。
对于这种交流方式的作用,研究人员认为不是为了教海豚宝宝发出“标志性”哨声(因为即便再笨的小海豚也能在两岁左右自己领悟),而是为了提醒小海豚注意识别甚至模仿群体中其他海豚的哨声,以便加强彼此的联系。
显然,哨声是海豚之间进行声音交流的基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海豚不会发出任何哨声,这时它们会使用另一种声音——咔哒声。
与哨声不同,咔哒声是一种短促的声音,通过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快速发出高频的蜂鸣声,每秒频率可达200次,科学家通常将其归类为一种脉冲声。
当海豚快速发出脉冲声时,代表它们正在传递一种情绪状态,或兴奋,或愤怒,科学家发现宽吻海豚还能发出类似“玩耍”的特殊脉冲声,向其他海豚表明:“我是来找你玩的,不是来找你打架的。”
而在海豚之间发生攻击性冲突时,脉冲声会变得非常响亮,研究人员推测,通常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桥段多发生在大型求偶现场。响亮的脉冲声偶尔也会发生在海豚母子之间,科学家推测是雌海豚正在警告海豚宝宝,像极了小时候做坏事被父母教训的样子。
除此之外,海豚还有许多非发声(即不使用气囊、咽喉等发声器官)的声音交流,包括用尾鳍、胸鳍拍打水面,发出响亮的轰鸣声,可以在水下传播很远的距离,通常这是攻击性的表现。
但也不全是,例如拍打尾鳍也作为引起远处同伴注意的一种信号,甚至一些海豚和鲸类还会使用尾鳍作为捕食手段,强有力的拍击可以击晕不少海洋生物。
海豚:你听到了个啥,让我看看
虽然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更倾向于使用声音交流,但也有许多交流是通过视觉进行的。
现存的海豚大多也会通过身体表面的标记来传递信息,比如大西洋斑点海豚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长出斑点,从而快速让其他海豚知道它的年龄,也有一些图案可用于在狩猎时伪装或者作为快速区分不同物种的依据。
还有些种类的海豚如灰海豚,其身体表面会留下许多与同伴争斗的伤痕,而疤痕数量越多代表这头海豚越勇猛,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士。
不光颜色和图案,海豚还会产生许多动作信号,例如通过将身体摆成S形,这种姿势其实是对鲨鱼攻击性姿势的模仿,所以本质上,海豚是在模仿一条准备进攻的鲨鱼,以此吓退敌人。
提到海豚,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它们的回声定位。在发出脉冲声后,海豚可以聆听返回回声中包含的信息,并在脑海中获得环境中物体的图像。此前国外一家海豚生物研究机构借助一台捕获回声的设备收集了回声信号,并将其转换成视觉图像。
虽然回声定位并不算一种交流方式,但有研究表明,如果发出脉冲声的海豚附近还有其他海豚,那么离得近的海豚也有可能听到回声信号,同时会在脑海中获得物体的图像。
如果要形容的话,这个感觉差不多就是:“嘿,我用AirDrop给你传了一张图片,你接收一下。”
叮!你有一张来自“萌萌哒海豚”的图片分享。
END
作者:许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获得者